《中醫詞典》解釋「臑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臑陰,又稱「臑內」,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指上臂內側部位,即肱骨內側的肌肉群與經脈循行區域。此名詞首見於《靈樞·邪客》,原文記載:「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描述手厥陰心包經的循行路徑,由前臂內側上行至臑陰,再進入腋下,與胸腔臟腑相聯。
經絡與臑陰的關係
臑陰為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循行的重要區域。其中:
- 手厥陰心包經:自前臂內側「內關」穴上行,經臑陰中央,過「天泉」穴後入腋,與心包相絡。
- 手太陰肺經:沿肱二頭肌橈側緣上行,經「天府」「俠白」等穴,亦屬臑陰範疇。
- 手少陰心經:循行於臑陰後緣,經「極泉」穴入胸。
解剖結構與功能
臑陰涵蓋肱二頭肌、喙肱肌及肱肌等內側肌群,主司肘關節屈曲與前臂旋後。中醫認為此處肌肉豐厚,為「營衛之氣」輸布的要道,氣血充盈則臂力強健;若外邪侵襲或經氣不暢,可致臑陰痠痛、麻木,甚則影響心肺功能。
古典文獻中的論述
《黃帝內經》多次提及臑陰與經脈的關聯,除《邪客》篇外,《經脈》篇亦云:「心主手厥陰之脈……上抵腋下,循臑內」,強調其與心包相系的生理特性。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類經》中註解:「臑內者,肱腹之內側」,進一步明確其解剖定位。
臨床應用
臑陰區域的穴位(如天泉、天府)常用於治療心悸、胸悶、臂痛等症,針刺或艾灸此處可調節相應經脈氣血。推拿手法中,循臑陰經絡揉按,亦有助疏通手三陰經之滯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