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臑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臑癰

病名
臑癰,指發生於人體上臂(臑部)之癰腫,屬外癰範疇。其名首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又稱「病藕包」、「藕包」或「藕包毒」。此病多因風瘟之邪外襲,或風火內蘊,凝結於臑部經絡,致使氣血壅滯,化熱腐肉而成。

病因病機

  1. 風瘟凝結:外感風熱瘟毒之邪,客於肌膚,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鬱而化熱,熱盛肉腐成癰。
  2. 風火內蘊: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致肝鬱化火,或脾胃積熱,火毒循經上攻,結聚於臑部而發為癰腫。

臨床表現

  • 初期:患處腫塊如粟米大小,或現僵硬疙瘩,局部微紅,觸之灼熱,伴輕度疼痛。
  • 中期:腫塊逐漸增大,可如鵝卵,焮紅灼痛,周圍肌膚緊繃,甚則繞臂臑漫腫,按之堅硬。
  • 順逆辨證
    • 順證:腫物邊界清晰,周圍無暈,膿成易潰,潰後膿液黃稠,瘡口易斂。
    • 逆證:腫塊周圍泛赤成暈,漫腫無頭,膿成遲緩,或潰後膿水清稀,久不收口。

鑑別診斷

  • 藕包毒:為臑癰之輕症,腫勢局限,形如藕節,疼痛較輕,熱毒較淺。
  • 附骨疽:深及筋骨,病程纏綿,潰後膿液稀薄,可伴骨損,與臑癰之淺表熱壅有別。

治法
參照外癰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

  1. 內治
    • 初起:宜疏風清熱,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
    • 成膿期:清熱托毒,選用透膿散加減。
    • 潰後:益氣養血生肌,以八珍湯調理。
  2. 外治
    • 未潰: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以箍毒消腫。
    • 已潰:提膿祛腐,用九一丹外摻,外蓋生肌玉紅膏。

古籍考據
《證治準繩·外科》詳述其形症,並強調「無暈為順,有暈為逆」,提示預後吉凶。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鑑》進一步區分臑癰與藕包毒,指出後者「毒輕形小」,治法略異。

臑癰之辨治,需結合局部形色與全身證候,明辨寒熱虛實,方不致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