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囊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囊癰,又稱腎囊癰,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首載於明代汪機《外科理例》卷三。此症以陰囊紅腫熱痛為主要特徵,然睪丸本身不腫大,可與「子癰」相鑑別。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肝腎二經濕熱下注所致。肝經循行繞陰器,濕熱蘊結於經絡,或外感濕毒侵襲,鬱久化熱,燻蒸腎囊,發為癰腫。此外,過食肥甘厚味、酗酒無度,亦可能助濕生熱,誘發此疾。
臨床表現
患者除陰囊局部紅腫焮熱、疼痛拒按外,常伴全身症狀,如:
- 惡寒發熱(濕熱鬱表,正邪交爭)
- 口乾喜冷飲(熱盛傷津)
- 小便短赤澀痛(濕熱下注膀胱)
若癰腫成膿,則局部按之應指(波動感),膿潰後可見黃稠或夾血分泌物。
辨證論治
-
初期(濕熱蘊結)
- 治法:清泄肝經濕熱,解毒消腫。
- 方藥:清肝利濕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等)加減,佐以蒲公英、紫花地丁增強解毒之力。
-
成膿期(熱盛肉腐)
- 治法:托毒排膿,佐以養陰防傷正。
- 方藥:滋陰內托散(當歸、生地黃、白芍、黃耆、皂角刺等),配合透膿散加減。
-
外治
- 未潰時:以如意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等)蜜調外敷,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 已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外蓋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鑒別診斷
- 子癰:睪丸腫大明顯,多因外感濕毒或跌撲損傷所致,病位偏深。
- 水疝(陰囊水腫):陰囊腫大但皮色不變,觸之柔軟如囊裹水,無紅熱痛。
囊癰之病,總屬濕熱為患,治療當分階段,初期重清利,後期顧陰液,外治與內服並舉,以速祛其邪。歷代醫家如陳實功《外科正宗》亦強調「癰疽皆因氣血凝滯」,故臨證時需審其虛實,調氣血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