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能近怯遠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能近怯遠症
定義與病名溯源
能近怯遠症,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指患者視近物清晰,而視遠物模糊之症狀。此病名首見於明代傅仁宇所著《審視瑤函》,屬「目昏」範疇。其病理與現代醫學之「近視」相似,然中醫從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衡角度闡釋病因病機,治法亦具特色。
病因病機
- 先天不足:稟賦薄弱,肝腎精血虧虛,目竅失養。
- 《黃帝內經》云:「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肝開竅於目,腎藏精,若先天肝腎不足,則目絡空虛,神光不能發越於遠。
- 後天失養:
- 勞瞻竭視:長期過度用眼,耗傷肝血,目絡拘急。《銀海精微》指出:「久視傷血,血損則目昏。」
- 脾胃虛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運化失職,則清陽不升,目失溫煦。《蘭室秘藏》提及:「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 陽氣不足:
- 張景岳於《景岳全書》強調:「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也。」陽虛則神光衰微,不能遠達。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以調和臟腑、補益氣血為主,分型如下:
- 肝腎陰虛型
- 症狀:視遠模糊,眼乾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 治法:滋養肝腎。
- 方藥:駐景丸加減(楮實子、枸杞子、五味子等),或杞菊地黃丸。
- 氣血兩虛型
- 症狀:視力疲勞,面色蒼白,心悸氣短。
- 治法:益氣養血。
- 方藥:八珍湯加減,或益氣聰明湯(黃耆、人參升舉清陽)。
- 脾虛氣弱型
- 症狀:視物不清,食少便溏,肢倦乏力。
- 治法:健脾益氣。
-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決明子、蔓荊子。
外治與針灸
- 針灸療法
- 取穴:睛明、承泣、風池、肝俞、腎俞、足三里等,以調暢經氣、滋養目絡。
- 手法:虛證用補法,配合艾灸溫通陽氣。
- 傳統外敷
- 如《千金要方》載「熨目方」,以溫熱藥包外敷眼周,促進氣血運行。
古籍論述補充
- 《諸病源候論》稱此症為「目不能遠視」,歸因於「勞傷臟腑,肝氣不足」。
- 《眼科龍木論》提出:「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治法當以養陰斂陽。
此症之調理需結合內服、外治,並注重日常養護,然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臨床須據個體差異調整方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