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能近視不能遠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能近視不能遠視

此症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載於明代倪維德所著《原機啓微·附錄》。其文曰:「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此症又稱「能近怯遠症」,屬目疾之一,與現代所謂「近視」有相通之處,然中醫論述更重體內陰陽氣血之失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主因陽氣偏盛而陰液虧虛,導致目失所養。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端:

  1. 陰血不足:肝藏血,開竅於目。若肝血虛耗,或腎陰虧損(因「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互化),則目絡失濡,視物模糊,尤以遠視為甚。
  2. 陽氣亢盛:氣有餘便是火,陽氣過亢化火,上擾清竅,灼傷目絡,致使近視尚可辨物,遠視則昏蒙不清。倪氏所言「火為元氣之賊」,即指此火非生理之少火,乃病理之壯火,耗傷真氣。
  3. 氣血失調:血虛則氣無所依附而浮越,形成「血虛氣盛」之態。氣盛上衝於目,加重陽亢之象,進一步損及目力。

證候特點
患者多見視近物清晰,而遠物難以辨識,或伴目乾澀痛、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陽亢之象。若兼肝鬱化火,可見煩躁易怒;若腎精不足,則兼腰膝酸軟。

與其他目疾之別
此症需與「能遠怯近症」(遠視)區分。彼症多因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或中氣下陷所致,證見視遠尚清而視近模糊,與本症之陰虛陽亢病機迥異。

中醫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云:「目得血而能視」,故眼目功能與氣血盛衰密切相關。此症亦體現中醫「陰平陽秘」之整體觀,強調陰陽失衡為疾病之本。後世醫家如傅仁宇《審視瑤函》進一步闡發,認為調治當以滋陰降火、養血明目為法,如用杞菊地黃丸、滋陰降火湯等方,皆本於此理。

綜此,「能近視不能遠視」一症,實為中醫從陰陽氣血論治目疾之典範,其理論深植於臟腑學說與五行生剋之中,與單純矯正屈光之西醫觀點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