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能遠視不能近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能遠視不能近視

此症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見於明代倪維德所著《原機啓微·附錄》,其中引述李東垣之論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此症又稱「能遠怯近症」,屬視覺功能異常之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主要與陰陽氣血失調相關。陽氣不足,陰氣偏盛,導致氣虛血盛。氣虛則推動無力,血盛則陰火內生,影響目絡之濡養與調節。此現象常見於年長者,因隨年齡增長,陽氣漸衰,陰血相對有餘,故呈現「桑榆之象」,即日落西山之喻,暗示生理機能衰退所致。

臟腑經絡關係
目為肝之竅,受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而能視。此症與肝、腎、脾三臟關係密切:

  1. 肝血不足:肝藏血,血虛則目失所養,雖能遠視,然近處視物模糊。
  2. 腎精虧虛:腎主藏精,精虧則髓海不足,影響目之調節功能。
  3. 脾氣虛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則清陽不升,目絡失於溫煦。

辨證分型
臨床上可進一步細分證型:

  • 氣虛血瘀型:除視力異常外,或伴氣短乏力、舌淡紫。
  • 陰虛陽亢型:兼見頭暈目眩、咽乾舌紅,陰虛火旺之象。

治療原則
以調和陰陽、補氣養血為主,佐以疏通目絡。常用方劑如:

  • 益氣聰明湯:升舉清陽,補益中氣,適用於脾虛氣陷者。
  • 杞菊地黃丸:滋腎養肝,針對肝腎陰虛所致之視力異常。
  • 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調和氣血盛衰。

此症反映中醫整體觀,強調陰陽平衡與臟腑協調對視覺功能之影響,並為後世眼科辨證提供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