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泥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泥錢
泥錢為中醫灸法所用之器具,以泥土塑製而成,形似古銅錢而略厚,中留圓孔,供置放艾炷施灸。其名源自形制與功能結合,屬傳統灸療工具之一,常見於古代醫籍記載。
形制與用法
據清代《針灸易學》所述,泥錢需製成內空三分(約1公分)之圓形,厚度均勻,以利艾火熱力滲透。施灸時,將數枚泥錢輪替置於穴位,上置楝子大小之艾炷,點燃後待灼痛難忍方去之,以局部皮膚泛紅、汗出或起泡為奏效之徵。此法強調「灸至急疼」為度,屬直接灸之一種,意在透過強烈刺激激發經氣。
中醫理論依據
泥錢灸法遵循「溫通經脈,散寒除痺」之理。艾絨性溫,燃燒時穿透泥錢孔穴,熱力集中直達腠理,配合泥土蓄溫特性,能增強溫煦效果。《黃帝內經》云「寒者熱之」,此術尤適於寒濕痺痛、氣血瘀滯之症。泥錢中孔設計暗合「穴位開闔」思想,使艾火之氣循孔透入,兼顧刺激與保護,避免灼傷過甚。
歷史與變通
古代若無專製泥錢,醫者亦取圍棋子穿孔代用,顯其就地取材之便。泥錢材質樸素,反映傳統醫學「簡便效廉」特色,與銅錢灸、薑片灸等同屬隔物灸範疇,然因泥土易塑可調厚度,更適於調控灸溫。
此術今雖少用,然其原理仍見於現代灸具設計,如陶瓷灸盒等,皆承襲泥錢「隔物導熱」之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