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泥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泥丸
泥丸為中醫學與道家修煉術語,指人體頭部的重要部位,亦與腦神、上丹田等概念密切相關。其名源自道家經典《黃庭內景經》,其中〈至道章〉記載:「腦神精根字泥丸。」南北朝時期道家學者務成子注釋:「泥丸,腦之象也。」意指泥丸是腦的象徵或代稱,反映古人對腦部功能的高度重視。
一、泥丸的定位與內涵
- 腦神說
中醫理論將腦視為「元神之府」,主宰精神意識與生命活動。泥丸作為腦神的別稱,代表腦的核心功能,與「精根」相聯,強調其為人體精氣神匯聚之處。《黃庭經》進一步將頭部分為九宮,泥丸居中央,統攝其他八宮,象徵其至高地位。 - 上丹田說
道家內丹修煉中,泥丸常與「上丹田」互通,位於兩眉之間的深處(或頭頂百會穴),為煉神化虛的關鍵竅穴。此處與督脈相通,是精氣神昇華的終極關竅,修習者通過意守泥丸以達到「還精補腦」的效果。 - 百會穴說
部分醫家認為泥丸即頭頂「百會穴」,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處,主升陽氣、醒腦開竅。針灸或導引時刺激此穴,可調和腦部氣血,改善眩暈、神疲等症。
二、泥丸與中醫理論的關聯
- 與五臟的關係
《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故泥丸的功能與腎精充盈與否直接相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亦影響腦神清明;心主血脈,供養腦絡,三者協同維持泥丸的生理活動。 - 在氣功修煉中的作用
道家修煉強調「三田返復」,泥丸(上丹田)為神氣歸藏之所。通過調息、存想,使精氣沿任督二脈運行至泥丸,可達到「煉氣化神」的境界,提升精神統攝力。
三、典籍記載與發展
除《黃庭經》外,《雲笈七籤》亦載:「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描述腦部九宮結構,而泥丸為總樞。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釋腦與命門的關係,間接強化泥丸作為生命根本的理論基礎。
綜觀之,泥丸融合中醫藏象學說與道家內修理論,既是實質的腦部功能代稱,亦為修煉文化中的抽象能量樞紐,體現傳統醫學「形神合一」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