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泥丸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泥丸脂

泥丸脂為中醫與道家對耵聹(耳垢)之別稱,其名源於道家對腦部之特殊稱謂與生理觀。據《黃庭內景經》所載:「腦神精根字泥丸。」道家將腦部稱為「泥丸」,認為耵聹乃腦部脂液外溢而成,故稱「泥丸脂」。此說法融合了道家修煉理論與中醫對人體代謝產物的觀察,反映傳統醫學中「形神合一」之思想。

中醫理論基礎

  1. 腦為髓海: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髓由腎精所化,而腎開竅於耳,故耳部分泌物與腦、腎之功能密切相關。泥丸脂作為外顯之代謝物,間接反映髓海充盈與否。
  2. 津液代謝:耵聹屬「濁陰」範疇,為津液代謝之副產物。《黃帝內經》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然耳竅屬上竅卻排出濁液,道家解讀此為「腦液外泄」,與中醫三焦氣化理論相呼應。
  3. 經絡聯繫: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手少陽三焦經亦絡耳部,泥丸脂之生成與少陽樞機之氣化功能相關,若少陽鬱熱,可能導致耵聹分泌異常。

道家養生觀點
道家內丹學說中,泥丸(腦)為「上丹田」,是元神所居之處。泥丸脂被視為腦神外耗之象,修煉者常透過「還精補腦」之法(如叩齒、鳴天鼓),以固攝精髓,減少濁液外漏,達致「閉竅存神」之效。此觀點與中醫「腎主封藏」理論互為補充。

臨床意義
傳統醫籍雖未直接論述泥丸脂之治療,然其生成機制可聯繫至:

  • 腎虛髓虧:若耵聹過少或耳竅乾燥,或為腎精不足之兆。
  • 濕熱上蒸:耵聹黏稠量多,可能與膽經濕熱或三焦氣滯有關,可參照少陽病證論治。

泥丸脂之說,體現中醫與道家對人體微觀代謝的獨特詮釋,兼具生理觀察與哲學思辨,為傳統醫學文化中形神理論之具體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