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泥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泥癭

泥癭為中醫癭病之一種,屬五癭(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範疇。其病因主要與地域環境及飲食因素相關,因長期飲用含泥沙或其他濁穢之物的山水,導致氣血瘀滯,痰濁凝結於頸前,形成腫塊。《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五記載:「石與泥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明確指出泥癭與地理水土之關係。

病因病機

泥癭之形成,中醫認為與「水土不服」密切相關。長期居處泥濘濕濁之地,或飲用不潔之水,致使濁邪內侵,阻遏脾土運化之功。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化生痰濁;痰濁上泛,結於頸項,遂成癭腫。此外,情志失調、氣機鬱滯亦可加重痰凝,使癭腫更為明顯。

臨床表現

泥癭患者常見頸前腫塊,質地或軟或韌,表面光滑,隨吞咽上下移動。初期多無明顯不適,久則可伴見胸悶、氣短、吞咽不利等症。若痰濁鬱久化熱,則可見局部紅腫、疼痛;若痰瘀互結,則腫塊堅硬,推之不移。

治法方藥

泥癭治療以化痰散結、軟堅消癭為主,常用海藻、昆布等藥,取其鹹寒軟堅之效。經典方劑如:

  1. 海藻湯:以海藻為主藥,配以陳皮、貝母等,共奏化痰散結之效。
  2. 海藻散:海藻與其他軟堅散結藥同用,專治癭腫結硬。
  3. 昆布散:昆布配伍木香、檳榔等,行氣化痰,適用於痰氣交阻之癭病。

此外,若兼氣滯者,可加青皮、香附以疏肝理氣;痰濕重者,可加半夏、茯苓以健脾化痰;瘀血明顯者,可加丹參、赤芍以活血散瘀。

與其他癭病之鑒別

泥癭與石癭、氣癭等同屬癭病,然病因各異:

  • 石癭:因山石毒氣或礦物濁氣侵襲所致,癭腫堅硬如石。
  • 氣癭:多因情志不遂,肝鬱氣結而成,腫塊隨情緒波動而變化。
  • 勞癭憂癭:則因過勞或憂思過度,耗傷氣血,痰凝頸項所致。

泥癭之特點在於與地域水土相關,治療時除內服藥物外,亦需注意改善飲食及居住環境,避免濁邪繼續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