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產

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又稱「倒產」,為中醫婦科中描述產難的一種特殊情況。

定義與病機
逆產指胎兒分娩時體位異常,非頭部先露,而為足部、臀部或其他部位先行娩出,此與正常「順產」相對。《諸病源候論》載:「產婦胎位不正,氣血逆亂,致兒轉身不得,乃成逆產。」其病機多與母體氣血失調、胞宮虛寒,或胎兒發育異常相關。

中醫理論分析

  1. 氣血失和:孕婦氣血虛弱,推動無力,胎兒轉動受限;或氣滯血瘀,胞脈不通,影響胎位自然調整。
  2. 胞宮環境異常:若胞宮虛寒,陽氣不達,胎兒趨暖避寒,易致體位不正;濕熱蘊結胞宮,亦可能擾動胎元。
  3. 經絡阻滯:衝任二脈氣機不暢,尤其腎氣不足時,難以維繫胎兒正常位置,如《婦人大全良方》提及「腎主胞胎,虛則胎失所繫」。

古籍記載
除《諸病源候論》外,《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進一步區分「橫產」(胎體橫臥)與「倒產」(足臀先露),並歸因於「產母用力太早,兒未順轉」。宋代《婦人良方》則強調調氣血為治本之法,主張孕期預養以正胎位。

辨證要點

  • 虛證:產婦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脈細弱,多屬氣血兩虛。
  • 實證:腹脹痛拒按,舌暗有瘀斑,脈弦澀,常為氣滯血瘀之象。

附:相關名詞

  • 倒產:與逆產同義,強調胎兒足部先出。
  • 偏產:胎頭偏向一側,未正對產門。
  • 坐產:古代對臀位分娩的別稱。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不涉臨床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