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傳心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傳心包
定義與源流
逆傳心包為中醫溫病理論中的特殊傳變形式,首見於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其指溫熱病邪侵襲肺衛後,未循常規由表入裡、順傳陽明氣分,反而徑陷心包,直犯營血,形成危重證候。此類傳變因違背衛氣營血漸次深入的常理,故稱「逆傳」,以區別於順傳。
病因病機
- 溫邪特性:溫熱之邪性烈質輕,易竄擾上焦。若邪勢熾盛或夾穢濁之氣(如暑濕、疫毒),更易內陷心包。
- 正虛失守:患者心陰素虛或心肺氣弱,防禦之力不足,邪氣得以突破藩籬,直犯心主。
- 誤治誘因:初期過用辛溫發汗或誤下,耗傷津液,反助邪熱內迫。
臨床表現
- 高熱神昏:熱勢熾盛,灼傷神明,見神識不清、煩躁譫語,甚則昏聵不語。
-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少津,或見芒刺;脈多細數或沉實有力。
- 兼證:或伴肢厥、面赤、痰壅氣粗,甚則抽搐(熱極動風之象)。
辨證要點
需與「順傳陽明」鑑別:
- 順傳:邪入氣分,見大汗、大渴、脈洪大,屬陽明經證;若熱結腑實,則有腹滿便閉。
- 逆傳:病勢急驟,直陷營血,以神志異常為核心,舌絳為關鍵指徵。
治法與方藥
- 治則:清心開竅、涼血解毒,急瀉心包鬱火。
- 代表方劑:
-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以牛黃、麝香、犀角等透絡開閉,適用於熱閉重證。
- 紫雪丹:長於熄風鎮痙,兼見抽搐者宜之。
- 至寶丹:化濁開竅力勝,適於痰熱蒙蔽之證。
- 輔助用藥:若兼營分未淨,可合清營湯;痰盛者加竹瀝、膽南星。
理論延伸
葉天士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揭示溫病傳變的兩途:
- 順傳:肺→氣分→營血,病情較緩。
- 逆傳:肺→心包,病情兇險,屬「熱入心營」之暴證。此說完善了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突顯溫病易傷陰液、擾神明的特點。
古籍佐證
《溫病條辨》云:「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黃丸主之。」強調舌象與神志為辨證眼目,急症當用峻劑。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逆傳多見於風溫、春溫等病,與西醫「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部分症候有類同之處,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機,非僅對症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