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逆從」詳解

「逆從」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與診斷概念,散見於《內經》多篇,其涵蓋治療策略、標本辨治、病機順逆,乃至經絡分布之理,現分述如下:

一、治療學之正治與反治

「逆從」首義指治法之正反運用,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 逆治(正治):即「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針對疾病本質採取對抗性治療。如陽熱證用黃連解毒湯清瀉實火,陰寒證投四逆湯溫散裡寒,此為「逆其病性」之常法。
  • 從治(反治):即「以寒治寒,以熱治熱」,順應疾病假象而治,實質仍契合病機。如真寒假熱證用白通湯(附子、乾薑)溫陽卻假熱,真熱假寒證以白虎湯清裡熱而除肢厥,此為「從其假象」之變法。

清代喻昌《醫門法律》進一步闡釋:「逆從」關鍵在於辨明病機真偽,反治雖表象順從,實質仍屬「逆病本而治」,如熱藥冷服、寒藥溫服等反佐之法,亦歸此範疇。

二、標本辨治之逆從

《素問·標本病傳論》提出:「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此指針對病證標本緩急,採取不同施治方向:

  • 逆治:指「病在本而治標,病在標而治本」。如脾虛(本)致水腫(標),急則先利水(治標),緩則健脾(治本);或外感發熱(標)引發舊疾咳喘(本),先解表(治標)後平喘(治本)。
  • 從治:指「病在標治標,病在本治本」。如風寒表證(標)單用麻黃湯發汗,陰虛內熱(本)直投六味地黃丸滋陰,此為直接對應病位之常法。

明代馬蒔註解強調,逆從之法需權衡標本輕重,如「標急則從標,本急則從本」,體現中醫「治病求本」與「急則治標」的靈活辨證思維。

三、病機順逆之診斷意義

《素問·移精變氣論》提及:「不審逆從」,指未辨明疾病傳變之順逆吉凶。此處「逆從」指病勢發展是否符合臟腑生剋規律:

  • 順(從):如肝病傳脾(木剋土)、肺病及腎(母病及子),屬病理自然傳變,預後相對平緩。
  • :如肝病犯肺(木火刑金)、心病傳腎(火侮水),屬反常乘侮,提示病勢凶險。此類逆證需及早截斷傳變,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法調節臟腑關係。

四、經絡分布之逆從走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分部逆從,各有條理。」此指人體浮絡(淺表絡脈)的循行方向:

  • :絡脈走向與主經相反,如手太陰肺經從胸走手,其浮絡可能出現向心性分支。
  • :絡脈與主經同向分布。此說為後世「經絡辨證」提供依據,如《靈樞》以絡脈色澤、充盈度判讀氣血盛衰,逆從走向可輔助定位病變經絡。

結語

「逆從」一詞貫穿中醫治則、辨證、診斷及解剖,體現「辨證求因」與「因勢利導」的核心理念。後世醫家如張景岳、葉桂等,皆於臨證中靈活化用逆從之法,成為中醫辨治體系之重要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