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逆經,病名。見《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六。亦名經從上逆、經從口鼻出、經行吐衄、倒經等。是指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口鼻出血。多因肝鬱化火,經期沖脈氣盛血動,血隨氣火上逆;若陰虛肺熱,熱傷肺絡,血隨沖脈之氣上逆所致。如口鼻周期性出血發生在經前或經經期間,屬迫血上行之實熱證,治宜瀉熱涼血。方用三黃四物湯、順經湯等。經後口鼻出血者,屬血虛,為陰虛虛熱內擾之證,治宜養陰清熱,用犀角地黃湯、麥門冬湯等。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六:“逆經,經行吐衄,倒經也。多因肝鬱化火,經期沖脈氣盛血動,血隨氣火上逆;若陰虛肺熱,熱傷肺絡,血隨沖脈之氣上逆所致。如口鼻周期性出血發生在經前或經經期間,屬迫血上行之實熱證,治宜瀉熱涼血。方用三黃四物湯、順經湯等。經後口鼻出血者,屬血虛,為陰虛虛熱內擾之證,治宜養陰清熱,用犀角地黃湯、麥門冬湯等。”
逆經,又名經從上逆、經從口鼻出、經行吐衄、倒經等。是指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口鼻出血。多因肝鬱化火,經期沖脈氣盛血動,血隨氣火上逆;若陰虛肺熱,熱傷肺絡,血隨沖脈之氣上逆所致。如口鼻周期性出血發生在經前或經經期間,屬迫血上行之實熱證,治宜瀉熱涼血。方用三黃四物湯、順經湯等。經後口鼻出血者,屬血虛,為陰虛虛熱內擾之證,治宜養陰清熱,用犀角地黃湯、麥門冬湯等。
逆經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 肝鬱化火:肝主疏泄,主藏血。肝鬱化火,會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血行不暢,血液上逆,從而出現口鼻出血的症狀。
- 經期沖脈氣盛血動:經期沖脈氣盛,血行加快,如果肝鬱化火,氣機不暢,血行不暢,就會導致血液上逆,從而出現口鼻出血的症狀。
- 陰虛肺熱:陰虛肺熱,會導致肺氣虛弱,肺絡失養,血液上逆,從而出現口鼻出血的症狀。
逆經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口鼻出血:口鼻出血是逆經的主要臨床表現。口鼻出血的時間,多在經前或經期,也有在經後出現的。口鼻出血的量,多為少量,但也有出血量較多的。
- 其他症狀:除了口鼻出血之外,逆經患者還可能出現月經不調、痛經、頭痛、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逆經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如果患者有口鼻出血、月經不調、痛經、頭痛、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並且經過相關檢查,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就可以診斷為逆經。
逆經的治療,主要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根據患者的病因病機,選擇合適的中藥進行治療。常用的中藥有三黃四物湯、順經湯、犀角地黃湯、麥門冬湯等。
逆經的預後,一般來說,如果患者能夠及時治療,並且配合好日常護理,預後是比較好的。但是,如果患者沒有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