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經目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經目赤

病證名,亦稱「室女逆經」,指女子因經血逆行,上衝於目,導致眼部出血之病證。此症多見於青春期或未婚女子,與月經失調、氣血逆亂密切相關,臨床表現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異位月經引起的結膜下出血玻璃體積血眼底出血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主要因肝經鬱熱血熱妄行所致。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藏血,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熱,熱迫血妄行;或素體陰虛,虛火內生,擾動衝任,經血不循常道,反逆而上,循肝經上攻於目,故見目赤出血。此外,衝任失調氣血不和亦為重要病機,因衝脈隸屬陽明,若胃火熾盛,亦可引動血熱上衝。

臨床表現

  1. 眼部症狀:白睛溢血(結膜下出血)、視物模糊(玻璃體或眼底出血),或伴目赤腫痛。
  2. 月經異常:經期前後或經行期間發病,常見月經量少、經期延後,甚或閉經,部分患者兼見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肝熱之象。

治療原則

清熱調經涼血止血為主,佐以疏肝解鬱,使血歸經絡。

常用方藥

  1. 調經散(《醫宗金鑑》):
    •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黃芩、黃連、香附等。
    • 功效:清肝瀉熱,調和氣血,引血下行。
  2. 丹梔逍遙散加減
    • 適用於肝鬱化熱明顯者,可加茜草、蒲黃以增強涼血止血之效。
  3. 犀角地黃湯
    • 若血熱熾盛,出血量多,可配合此方清熱涼血。

辨證要點

  • 肝經鬱熱證:目赤伴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 陰虛血熱證:出血色鮮紅,兼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此症需與單純目赤(如風熱上攻)或外傷出血鑑別,關鍵在於發病與月經週期的關聯性。治療時需標本兼顧,調經與明目並重,方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