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流輓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流輓舟

定義與源流
逆流輓舟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專指外感挾濕型痢疾的特殊治法。其名取自「逆水行舟」之意象,喻指透過解表透邪之力,引導內陷之濕熱病邪從裏出表,猶如逆流中輓船而上,使表裏氣機得以疏通。此治法首見於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而臨床應用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之人參敗毒散,後世醫家如喻嘉言更於《醫門法律》中闡述其「逆流輓舟」之機理。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外感風寒或暑濕之邪,內犯腸胃,與宿滯相搏,導致表裏同病。患者除下痢赤白、腹痛裏急後重等裏證外,兼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等表證。濕性黏滯,易阻氣機,若表邪未解而內陷,則痢疾纏綿難癒。

治法與方藥
逆流輓舟法以疏表解肌、化濕導滯為核心,選方首推人參敗毒散(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人參、甘草)。方中:

  • 羌活、獨活:辛溫發散,祛風勝濕,開泄表邪。
  •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調暢氣機,透邪外達。
  • 川芎:活血行氣,助祛濕止痛。
  • 桔梗、枳殼:宣肺寬腸,恢復肺與大腸表裏之氣化。
  • 人參:扶助正氣,托邪外出,防邪內陷。

全方重在使表氣通而裏滯自化,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亦暗合「提壺揭蓋」之理,透過宣肺解表以調節大腸傳導。

臨床應用與辨證要點

  1. 辨證關鍵:必見表證未解(惡寒無汗、脈浮)與濕滯下痢並存,若純裏熱或陰虛痢疾則非所宜。
  2. 加減化裁
    • 暑濕偏重:加藿香、佩蘭。
    • 熱毒熾盛:合黃芩、黃連。
    • 氣滯明顯:增木香、檳榔。

學術價值
此法體現中醫「表裏同治」與「因勢利導」的治療智慧,強調外感病中表證與裏證的動態關係。後世延伸應用於濕溫、泄瀉等病證,凡屬表邪內陷所致之裏滯,皆可參酌此法治之。清代雷豐《時病論》更將「逆流輓舟」與「逆傳心包」對舉,突顯其從表解裏的逆向治療思維。

古籍佐證
《醫宗金鑒》云:「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宜先解其外,人參敗毒散主之。」喻嘉言亦言:「外邪從裏而出,非若舟之逆水而行乎?」皆為此法之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