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氣

定義
逆氣為中醫病證名,指氣機上逆、衝動不順之病理現象,多與臟腑氣機失調、經脈氣血逆亂相關。其特徵為氣行方向異常,本應下降之氣反升,或本應內守之氣外衝,臨床常見於呼吸、消化、情志等系統疾患。

經典出處

  1. 《素問·逆調論》

    • 提出「逆氣」與臥息異常之關係:「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意指氣逆擾動肺胃,致臥位時呼吸不暢,或伴聲響,或無聲而喘促。
    • 此段亦暗含「肺胃氣逆」之病機,肺失肅降則喘,胃失和降則噯呃。
  2. 《素問·骨空論》

    • 論衝脈病變:「衝脈為病,逆氣里急。」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氣逆亂可致腹內拘急疼痛,並伴氣上衝胸咽之症,後世歸為「奔豚氣」範疇。

病因病機

  1. 臟腑失調

    • 肝氣上逆:情志鬱怒,肝失疏泄,氣火亢逆,症見頭痛、眩暈、嘔血。
    • 胃氣上逆:飲食傷胃或寒熱犯胃,胃失和降,症見嘔吐、噯氣、呃逆。
    • 肺氣上逆:外感或痰濁阻肺,肺失宣肅,症見咳嗽、氣喘。
  2. 經脈氣逆

    • 衝脈氣逆:多因下焦虛寒或情志刺激,氣從少腹上衝,發為奔豚,症見腹中絞痛、胸悶窒塞。
    • 督脈氣逆:陽氣壅滯於上,可致巔頂脹痛、脊柱強直。

辨證分型

  1. 實證逆氣

    • 肝鬱化火:面赤口苦,脈弦數。
    • 痰阻氣逆:喉中痰鳴,苔膩脈滑。
  2. 虛證逆氣

    • 腎不納氣:喘促氣短,動則加劇,脈沉細。
    • 胃虛氣逆:噯氣聲低,食少乏力,舌淡。

治療原則
以「調氣降逆」為總綱,依病機配伍:

  • 疏肝降逆:如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
  • 和胃止嘔:如半夏瀉心湯或橘皮竹茹湯。
  • 平衝鎮逆:如桂枝加桂湯治奔豚氣。
  • 補虛攝納:如參赭鎮氣湯治腎虛氣逆。

與現代醫學關聯
中醫「逆氣」概念涵蓋部分現代醫學之胃食管反流、支氣管痙攣、神經性嘔吐等疾病,然中醫著重整體氣機調節,非僅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