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取
定義與源流
逆取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反佐法之一,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唐代王冰注釋:「反佐取之,是為逆取。」意指在特定病機下,採用與疾病表象相反的藥物性質治療,如「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透過逆向用藥引導病勢歸正。此法與「從治」(正治法)相對,強調「甚者從之」的治療思維,適用於陰陽格拒、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病證。
理論基礎
- 陰陽學說:逆取法體現「陰陽相引」之理。當陽氣極虛而外浮(如戴陽證),或陰寒內盛而格陽於外(如格陽證),若直接溫補或清熱恐藥性被拒,反佐少量寒藥或熱藥,可破除陰陽格拒,使主藥效力直達病所。
- 標本關係:針對「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的真假疑似證,逆取法從本質入手,如陽明腑實證見四肢厥冷(熱極似寒),仍用寒下法通腑瀉熱,即「通因通用」之變通。
臨床應用
- 方劑舉例:
- 白通加豬膽汁湯(《傷寒論》):治療少陰病陰盛格陽,於溫陽藥中加入人尿、豬膽汁等寒性反佐,防藥性被拒。
- 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濕熱痢疾時,在黃連、黃芩等寒藥中佐以肉桂,既防苦寒傷胃,又助氣血運行。
- 配伍特點:逆取法用藥比例講究「主次分明」,反佐藥量宜輕(如肉桂僅用0.5-1克),避免喧賓奪主。
與相關治法區別
- 反佐法:廣義包含逆取,但更側重「藥物配伍」層面,如熱藥冷服、寒藥熱服。
- 從治(正治):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與逆取之「寒病治寒」形成對比。
經典論述
《醫門法律》云:「甚者從之,乃從其性以導之,非謂病可從治也。」指出逆取法需精準辨識病機本質,非單純反向用藥。清代徐靈胎亦強調:「假象愈烈,真機愈微,非逆取無以破其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