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生
病名,出自《千金要方》卷二,又稱「倒產」,指胎兒分娩時體位異常,非頭部先露,而為足部、臀部或其他部位先行娩出之現象。此名詞屬中醫婦科範疇,與現代醫學「胎位不正」概念相通,然中醫理論更強調氣血運行與母體經絡之關聯。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逆生之成因多與母體氣血失調、衝任二脈虛弱,或胎兒發育受擾有關。《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產難者,因兒轉身,將兒枕血塊破碎,與胞中敗血壅滯,兒身不能便利。」意指氣血瘀滯或不足,致使胎兒轉動不利,難以維持正常頭位。此外,孕婦素體虛寒、腎氣不足,或情志失調導致肝鬱氣滯,亦可能影響胞宮氣機,使胎位不正。
古籍論述
《千金要方》載:「逆生者,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則令逆也。」強調產程過早用力或驚恐擾動,易致胎兒轉位不全。另《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進一步區分逆生類型,如「橫產」(兒臂先露)、「坐產」(臀先露)等,並提出調氣血、正胎位之治法。
中醫辨治
歷代醫家主張以針灸、方藥內服及外治手法矯正胎位。如針灸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井穴),可調節胞宮氣血,促使胎兒轉動;方藥多用當歸、川芎、白芍等養血活血之品,配合黃芪、人參補氣,以助胎氣順暢。然臨證須辨明虛實,氣滯者佐以疏肝理氣,血瘀者兼用化瘀通絡。
相關概念
逆生與「難產」有別,後者泛指產程不順,包含多種病因;逆生則專指胎位異常。另「偏產」為兒頭偏側未正,屬逆生之輕症,二者皆與氣血失和相關,治法相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