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逆順」詳解
一、病證之逆順
「逆順」在中醫理論中首指疾病發展過程中的順證與逆證。《靈樞·玉版》明確提出:「諸病皆有逆順」,顯示此概念在中醫診斷學中的核心地位。順證指疾病按照正常病理規律發展,症狀表現與病機相符,預後良好;逆證則指病情反常發展,症狀與病機相悖,預後不良。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進一步指出:「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強調通過觀察患者形體與氣機的盛衰變化來判斷疾病之逆順。臨床上,如熱病見脈洪大為順,脈沉細為逆;虛證見脈弱為順,脈實為逆,皆屬此類判斷。
二、經氣運行之逆順
在經絡生理學中,「逆順」特指營衛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方向。《靈樞·營氣》言:「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描述營氣依特定次序循環於十二經脈的規律性運動。
經氣運行有其固有方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順此方向為「順」,反此方向為「逆」。針刺治療中的「迎隨補瀉」即基於此理論,順經而刺為補,逆經而刺為瀉。
三、形氣關係之逆順
《靈樞·根結》提出形體與氣機協調與否的逆順概念:「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此處「順」指形體特徵與氣血狀態相稱,「逆」則指兩者不相匹配。
具體而言:
- 形盛氣盛為順
- 形瘦氣充為順
- 形盛氣衰為逆
- 形瘦氣弱為逆
此理論成為中醫體質學說的重要基礎,指導臨床「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
四、《靈樞·逆順》篇專論
《靈樞經》專設「逆順」篇,集中論述針刺治療中的順逆法則,主要包含兩方面:
-
針法逆順:
- 順經脈氣血方向刺為順
- 逆經脈氣血方向刺為逆
- 根據「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原則選擇相應針法
-
時機逆順:
- 氣至而下針為順
- 氣未至而強刺為逆
- 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為順
- 違逆天時針刺為逆
篇中特別強調:「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將人體氣機變化與自然規律相聯繫,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五、理論延伸與應用
後世醫家對「逆順」理論多有發揮:
- 《難經》將逆順概念應用於脈診,提出脈象順逆判斷預後
-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症狀出現次序論證傳變之逆順
- 溫病學派發展出衛氣營血傳變的順逆辨證
- 針灸學中發展出「子午流注」按時取穴的順逆理論
在臨床應用上,逆順理論貫穿於:
- 疾病預後判斷
- 治療方案制定
- 針刺手法的選擇
- 用藥配伍的原則
- 養生防病的指導
此概念體現中醫重視動態平衡與規律性的思維特點,是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