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順生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逆順生翳,又名順逆生翳,逆順障證。出自《銀海精微》卷上:「逆順生翳與赤膜下垂與黃膜下垂上充之症頗同,然此順逆者,五臟虛勞,風熱沖於肝膈上泡,陽明經毒壅,血氣凝滯,故生赤膜垂下,謂之垂簾翳,此為順;下瞼太陰肝(脾)經毒壅,次翳膜下生向上,謂之逆翳,治法宜服泄脾胃之劑。」此說與《世醫得效方》相反。翳從上向下蔓延者為順,反之為逆。

逆順生翳指翳膜從四周侵向中央,甚則遮滿黑睛而失明。多風熱侵襲,脈絡瘀滯所致。治宜:祛風清熱,通絡散瘀,明目退翳。方選知母飲子、蟬花無比散、明目流氣散、地黃丸加桃仁、紅花、歸尾、地龍等。

【原文】

逆順生翳,赤膜下垂,黃膜下垂上充之症頗同,然此順逆者,五臟虛勞,風熱沖於肝膈上泡,陽明經毒壅,血氣凝滯,故生赤膜垂下,謂之垂簾翳,此為順;下瞼太陰肝(脾)經毒壅,次翳膜下生向上,謂之逆翳,治法宜服泄脾胃之劑。

【注釋】

順:順著。逆:逆著。生翳:翳膜生長。赤膜:翳膜的一種。垂簾翳:翳膜下垂。黃膜:翳膜的一種。上充:向上充滿。五臟虛勞:五臟虛弱。風熱:風和熱。沖:沖擊。肝膈:肝和膈膜。上泡:向上鼓起。陽明經:十二經脈之一。毒壅:毒素阻塞。血氣凝滯:血液和氣血凝結不通。垂簾翳:翳膜下垂。下瞼:下眼皮。太陰肝(脾)經:十二經脈之一。次:其次。翳膜下生向上:翳膜從下向上生長。謂之逆翳:稱為逆翳。治法宜服泄脾胃之劑:治療方法宜服用泄瀉脾胃的藥物。

【譯文】

逆順生翳,與赤膜下垂和黃膜下垂上充的症狀很相似,但是這個順逆是指,五臟虛弱,風熱沖擊肝膈上鼓起,陽明經毒素阻塞,血氣凝結不通,所以生出赤膜垂下,稱為垂簾翳,這是順著生長的;下眼皮太陰肝(脾)經毒素阻塞,其次翳膜從下向上生長,稱為逆翳,治療方法宜服用泄瀉脾胃的藥物。

【用法用量】

知母飲子:知母、赤膜各15克,黃柏、澤瀉各12克,茯苓、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蟬花無比散:蟬花、白蒺藜各15克,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明目流氣散:白蒺藜、蟬花、菊花、蔓荊子、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地黃丸加桃仁、紅花、歸尾、地龍等: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白朮、桂枝、甘草各9克,桃仁、紅花、當歸尾、地龍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