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順生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順生翳

病證名,又稱「順逆生翳」、「逆順障證」,首載於《銀海精微》卷上。此症與「赤膜下垂」、「黃膜下垂上充」等病症表現相似,然其病因病機有別。

病因病機

逆順生翳多因五臟虛勞,風熱之邪上衝肝膈,或陽明經(胃經)毒熱壅滯,導致血氣凝滯,形成翳膜。若翳膜自上瞼向下蔓延,稱為「順翳」,屬陽明經病變;若翳膜自下瞼向上生長,則稱「逆翳」,與太陰脾經(或肝經)毒熱壅滯相關。

《銀海精微》認為,順翳屬「垂簾翳」,因風熱上攻,血滯目絡;逆翳則因脾胃濕熱上蒸,或肝經鬱火,導致翳膜自下而上侵睛。此說與《世醫得效方》所載「翳自上而下為逆,自下而上為順」之論相反,臨床須辨證而治。

臨床表現

翳膜自眼瞼邊緣向黑睛中央蔓延,甚則遮蔽瞳神,影響視力。患者可伴見目赤腫痛、畏光流淚,或頭痛煩躁等風熱證候;若兼脾胃濕滯,則可見脘悶納差、舌苔厚膩等症。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祛風清熱、通絡散瘀、明目退翳為主,依證型選方:

  1. 風熱壅盛:宜清泄肝胃熱毒,方用知母飲子(《銀海精微》)、蟬花無比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疏風清熱,退翳明目。
  2. 血瘀絡阻:若翳膜堅厚,色暗紅,可於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桃仁、紅花、歸尾、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
  3. 脾胃濕熱:若屬脾經濕熱上攻,可用明目流氣散(《審視瑤函》)加減,健脾化濕,清熱退翳。

補充說明

逆順生翳與「聚星障」、「凝脂翳」等病症有別,後者多因外感風熱毒邪直接侵襲黑睛,而逆順生翳則與內傷虛勞、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治療需標本兼顧。歷代醫家如傅仁宇《審視瑤函》亦強調,此症久病者易耗傷肝腎陰血,後期可酌加滋陰明目之品,如枸杞、菊花、密蒙花等,以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