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順障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順障證
病證名,出自《證治準繩·雜病》。此證以眼部赤脈縱橫、黑睛混濁為主要特徵,屬外障眼病範疇。
臨床表現
患者可見白睛及黑睛交界處赤脈密布,粗細不等,絲脈赤亂,或從上下兩旁蔓延侵入黑睛,伴隨黑睛表面昏澀不清,視物模糊。赤脈多色澤鮮紅或暗紅,嚴重者黑睛生翳,障蔽瞳神,影響視力。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證多因風熱邪毒外襲,或肝肺積熱上攻於目,導致氣血壅滯、絡脈瘀阻而成。赤脈為血分瘀熱之象,黑睛屬肝,若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皆可致黑睛失養,翳障叢生。此外,濕熱蘊結或陰虛火旺,亦可能加重病情。
辨證要點
- 辨赤脈:赤脈粗大鮮紅者多屬實熱,細密暗紅者多兼瘀滯。
- 察翳障:翳色灰白為風熱未深,翳厚色黃則濕熱膠結。
- 審全身:結合口苦咽乾、舌紅苔黃等症,辨明肝肺熱盛或陰虛火旺。
相關典籍
《證治準繩》提及此證與「逆順生翳」相關,後者更強調翳膜自赤脈蔓延而生,二者病機相通,均以清熱退翳、活血通絡為治則。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與全身調理並行,如瀉肝散、退赤散等方劑,皆可依證加減。
附:逆順生翳
為逆順障證之深化,赤脈纏繞黑睛而生翳膜,翳勢或逆或順,障蔽瞳神。治法需結合祛風清熱、養陰退翳,如用撥雲退翳丸等方。
此證需與「赤脈傳睛」、「血翳包睛」等鑑別,關鍵在於赤脈分布與翳膜形態之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