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死(中醫病理學名詞)
定義與理論基礎
「逆死」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疾病因邪氣傳變至與病臟相剋(五行相逆)之臟腑,導致病情惡化而亡的病理過程。此概念源於《黃帝內經》,尤見於《素問·玉機真藏論》,以五行生剋理論為核心,闡述五臟疾病傳變的「逆傳」規律。
五行生剋與臟腑傳變
中醫認為,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其生理與病理關係受五行相生相剋制約。正常情況下,臟腑之氣依「相生」次序傳變(如肝→心→脾→肺→腎→肝);若邪氣強盛或正氣虛衰,則可能「逆傳」至「所不勝之臟」(即剋己之臟),此即「氣之逆行」。
經典論述與病機分析
《素問·玉機真藏論》明確指出:「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並舉例說明:
- 肝病逆傳:肝(木)受邪後,若傳至肺(金,木所不勝),則「至肺而死」。因金剋木,肺氣盛則肝氣絕。
- 腎病逆傳:腎(水)受氣於肝(木),若逆傳至脾(土,水所不勝),則「至脾而死」。因土剋水,脾土壅滯則腎氣衰竭。
此類傳變反映「邪盛正虛」的危重狀態,臟腑功能因相剋關係而徹底失衡,故預後極差。
臨床意義與延伸探討
- 逆死與順傳之別:
- 順傳(依相生次序)多屬病情輕緩,如肝病傳心(木生火)。
- 逆傳(至所不勝之臟)則標誌病情驟變,如心病傳腎(火受水剋)。
-
脈象與逆死的關聯:
《內經》強調「真臟脈見」為逆死徵兆,如肝病見肺之浮澀脈,提示金來乘木,胃氣已絕。 - 治療思想啟示:
傳統中醫強調「治未病」,需預判五行逆傳路徑。如肝病時兼顧健脾(防木乘土)或清肺(防金剋木),以截斷病勢。
總結
「逆死」體現中醫對疾病傳變規律的深刻觀察,將五行理論與臨床預後緊密結合,成為判斷疾病危重程度的重要依據。此概念不僅見於古典醫籍,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亦沿用此框架,發展出「六經傳變」中的逆證辨治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