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翳
病證名,屬眼科範疇,指翳膜自下向上生長之病症。此名首見於《銀海精微》,書中記載:「翳膜下生向上,謂之逆翳。」與「順翳」相對,後者指翳膜自上而下生長。逆翳之形成,多與肝經風熱、濕熱上攻,或陰虛火旺、氣血失調相關,其病機涉及臟腑經絡之氣血逆亂,尤以肝、腎二經為要。
病因病機
- 肝經風熱:肝開竅於目,風熱之邪循經上擾,燔灼黑睛,致翳膜自下竄生。
- 濕熱蘊結:脾胃濕熱內蘊,濁邪上泛,侵蝕目絡,促使翳膜逆長。
- 陰虛火炎:肝腎陰虧,虛火浮越,灼傷目絡,翳障由下而起。
- 氣血瘀滯:氣滯血瘀,目絡不通,翳膜失於濡養,生長方向異常。
臨床表現
- 翳膜自黑睛下緣始生,漸向瞳神方向蔓延,形如凝脂或浮雲。
- 伴目赤羞明、澀痛流淚,甚則視物昏矇。
- 若兼肝火者,可見口苦咽乾;濕熱重者,多眵黏稠;陰虛者,常見眼乾澀、五心煩熱。
治法與方藥
- 疏風清熱:宜用蟬花散(《銀海精微》)加減,主以蟬蛻、菊花、決明子清肝退翳。
- 瀉火除濕:選龍膽瀉肝湯,清肝膽濕熱,佐以車前子、木通利濕明目。
- 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滋腎陰而瀉虛火,加青葙子、密蒙花以明目。
- 活血消翳:若瘀象明顯,可合血府逐瘀湯,化瘀通絡以消翳障。
古籍補充
《目經大成》提及:「逆翳之發,多因亢陽上逆,逼血妄行。」強調陽亢血逆為病之標,治當標本兼顧。此症須與「冰瑕翳」、「雲翳」等鑑別,後者多屬靜態宿翳,而逆翳具動態生長之特徵。
附:逆順生翳
《銀海精微》另載「逆順生翳」一證,指翳膜生長方向交錯,或上下並行,病機更趨複雜,常需結合全身證候辨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