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證

定義
逆證為中醫病證名,指病情未循常規發展,反而驟然惡化或出現異常證候。此類證候多因正氣虛弱、邪氣熾盛,或治療、調護失當所致,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過程中,預後較差,需及時辨治。

病因病機

  1. 正虛邪盛:患者正氣不足,無力抗邪,導致病邪深入或病情驟變。
  2. 治療失誤:誤用汗、吐、下等法,或過用寒涼、溫燥之藥,損傷正氣或助長邪勢。
  3. 調護不當:如外感病期間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觸犯禁忌,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逆證的具體表現因疾病而異,以下列舉常見例證:

  • 麻疹逆證
    • 風寒閉束:疹粒暗淡不透,咳嗽氣喘,鼻翼煽動,兼見惡寒無汗。
    • 熱毒壅滯:疹色紫赤密集,高熱煩躁,譫語神昏,甚則抽搐。
    • 氣虛不托:疹粒淺淡稀落,難出難透,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 邪陷下利:疹發期間下利不止,疹毒內陷,病情轉危。
  • 溫病逆證:如春溫、暑溫等病中,邪熱內陷心包,出現神昏譫語、肢厥脈微等危候。
  • 傷寒逆證:太陽病誤治後,邪傳少陰或厥陰,表現為四肢厥冷、下利清穀等。

辨證要點

  1. 病勢突變:原病情相對穩定,卻突然加重或出現非典型症狀。
  2. 正邪交爭失衡:正氣衰敗或邪氣亢盛,如高熱驟退而神昏、脈微,屬「熱深厥深」之逆。
  3. 違背傳變規律:如外感病本應由表入裏,卻見表證未解而裏證暴發,或臟腑氣機逆亂。

相關概念區分

  • 順證:病情依常規發展,正能勝邪,如麻疹疹出有序、熱退神清。
  • 壞病:泛指誤治後病情惡化,與逆證部分重合,但壞病更強調人為治療失誤所致。

中醫治法
逆證治療以「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為原則,需根據具體病機選方:

  • 透邪外達:如麻疹風寒閉束,用升麻葛根湯加紫蘇、荊芥。
  • 清熱解毒:熱毒壅滯者,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 益氣托毒:氣虛疹陷者,以補中益氣湯合透疹藥。
  • 回陽救逆:少陰寒化證用四逆湯,厥陰寒厥用當歸四逆湯。

古籍記載
《傷寒論》提及「陽病見陰脈者逆」,揭示脈證不符為逆證特徵;《溫病條辨》亦強調「逆傳心包」之危重性,均突顯逆證在中醫診斷中的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