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逆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逆治
治療學術語
-
即正治
逆治在中醫治療原則中,與「正治」同義,指針對疾病本質採取直接對抗的治療方法,又稱「逆治法」。此概念源自《黃帝內經》,強調「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辨證施治理念。例如:- 對寒證用溫熱藥(如附子、乾薑);
- 對熱證用寒涼藥(如黃連、石膏);
- 對氣虛證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耆);
- 對實證用攻邪法(如大黃、芒硝)。
此法為中醫常規治療手段,適用於病情單純、表象與病機一致者。
-
錯誤的治法
《靈樞·玉版》指出:「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此處「逆治」指醫者未辨明病機,誤用與病情相悖的治法,導致治療失敗或加重病情。例如:- 陽虛外寒誤用清熱法;
- 陰虛內熱誤用溫補法;
- 表證未解誤用攻下法。
此類錯誤多因辨證失準,違背「治病求本」原則,故《內經》強調「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的重要性。
理論延伸
逆治(正治)與「反治」(從治)相對,後者適用於病情複雜、表象與病機矛盾時(如真寒假熱證)。中醫強調「治病必求於本」,無論逆治或反治,皆需以辨證為核心,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