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長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長頻

長頻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世醫籍對此穴名記載略有差異,如《針灸大全》稱之為「長髎」,《針灸聚英》記作「長頰」,《針灸大成》則書為「長(歲頁)」。此穴實為「禾髎」之別稱,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經絡定位與功能

禾髎穴位於人體面部,鼻翼外緣直下,與人中溝平齊處。此穴為陽明經氣所發,與口鼻功能密切相關,主治鼻塞、鼻衄、口喎、面癱等症。其名「禾髎」,「禾」喻指穀物入口之處,與口腔相應;「髎」意指骨隙孔穴,反映其解剖位置特徵。

歷代醫籍論述

  1.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明確標註長頻為禾髎之別名,並載其主治「鼻室不通,涕出不止」。
  2. 《針灸聚英》:提及長頰(即禾髎)可調理「口噤不開」,強調其通竅疏風之效。
  3. 《針灸大成》:進一步擴展其應用,指出此穴配合地倉、頰車,可療「口眼喎斜」。

臨床應用

長頻(禾髎)屬局部取穴,針刺時多採用斜刺或平刺法,深度約0.3~0.5寸。其性善通調陽明經氣,臨床常用於:

  • 鼻疾: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配迎香穴以增強宣通鼻竅之效。
  • 面口病症:如面神經麻痺、牙關緊閉,常與合谷穴同用,循「面口合谷收」之原則。
  • 止血:古法載針灸此穴可止鼻衄,現代亦用指壓法應急。

穴名考據

「長頻」之名,或與其所在位置(面部頻側)及治療效應(長於調理頻面疾患)相關。歷代別名演變反映醫家對其定位與功能之詮釋差異,然皆不離陽明經「多氣多血」之特性,以及「通絡開閉」的核心作用。

此穴之研究,可結合《靈樞·經脈》對陽明經「主津所生病」的論述,進一步探討其調節水液代謝與面部氣血運行之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