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白
證名,指小便色白渾濁之症。《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少陽在泉,客勝,甚則下白溺白。」此症成因多端,或由濕熱下注,或因脾虛濕滯,亦有因腎氣不固所致,須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 濕熱下注膀胱: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渾濁如米泔,或如漿汁,常伴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感。治宜清利濕熱,方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竹葉、甘草梢)或徙薪飲(黃芩、黃柏、梔子等),以瀉火通淋。
- 飲食濕滯: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濕濁內停,下注膀胱,致小便白濁。此類患者多無明顯熱象,治宜健脾化濕,方選小分清飲(茯苓、澤瀉、薏苡仁等)或苓術二陳湯(去乾姜),以燥濕利濁。
- 腎氣不固:久病或勞倦傷腎,腎失封藏,精微下泄,則溺白如脂膏,常見於虛勞或遺精患者。治宜補腎固攝,方用秘元煎(金櫻子、芡實、山藥等)或水陸二仙丹(金櫻子、芡實),以澀精止濁。
鑑別要點
溺白一症,須與淋證、便濁相區別。淋證多兼小便澀痛,便濁則專指大便溏濁。若溺白而無痛感,多屬脾腎虛損;若兼尿道刺痛,則為濕熱淋濁之候。臨證時需細察兼症,以明病機。
相關條目
可參見便濁、淋濁等條,以進一步辨析證治異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