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赤

溺赤,又稱「小便赤」,為中醫證名,指小便顏色呈現紅赤或深黃之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及:「溼熱相交,民病黃癉,淋閟甚則淋溲赤。」說明溺赤多與濕熱內蘊相關,甚者可發展為淋證。

病因病機

  1. 濕熱下注
    濕熱之邪蘊結下焦,灼傷膀胱與小腸,導致小便黃赤,甚則澀痛,常見於淋證(如熱淋、血淋)。《諸病源候論》云:「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
  2. 心火下移
    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火亢盛則下移小腸,迫血妄行,可見小便短赤帶血,伴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症。
  3. 陰虛內熱
    腎陰虧虛,虛火內擾,灼傷絡脈,亦可致小便色赤,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症見腰膝痠軟、潮熱盜汗。
  4. 脾虛濕蘊
    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鬱久化熱,下注膀胱,導致小便黃赤混濁,兼見脘悶納呆。

相關證候辨析

  • 小便黃赤:多屬熱證,輕者為內熱,重者為濕熱熾盛。
  • 血淋:溺赤兼小便刺痛、尿血,多因濕熱結於下焦,損傷血絡所致。
  • 小便赤澀:指小便色深且排尿不暢,常見於熱淋或石淋,與膀胱氣化不利相關。

典籍論述

《醫宗金鑒》指出:「小便赤澀為淋,此多因膀胱蓄熱。」強調溺赤與下焦熱結之關聯。而《景岳全書》則分虛實論治,實者清利濕熱,虛者滋陰降火。

溺赤一症,須辨明寒熱虛實,結合全身症狀,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