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後漏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後漏精

溺後漏精,又稱小便後漏精,乃中醫證候名詞,指患者於小便結束後,仍有精液不自覺滑出之現象。此症屬遺精範疇,然其特異性在於與排尿行為直接相關。

病因病機

此症主要與腎氣虛損密切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腎主封藏,司二陰開闔。當腎氣不足,固攝無權,則精關不固,遂於小便後氣機下陷之時,精液隨之外泄。

《張氏醫通·大小府門》明確指出:「小便過多,而便後常有滑精者」,此乃典型之腎氣不固表現。張璐更進一步區分不同病機:若因中氣下陷所致者,可用補中益氣湯配合縮泉丸;然若屬陰虛火旺之體,則禁用溫燥之益智仁與耗氣之烏藥,恐更傷陰液。

辨證分型

  1. 腎氣不固型:最為常見,症見溺後精滑、腰膝酸軟、耳鳴健忘、脈沉弱。此乃腎之封藏失職,當以固腎澀精為治。
  2. 中氣下陷型:多伴隨氣短乏力、小腹墜脹、舌淡苔白。此因脾虛氣陷,累及腎之固攝,治宜升提中氣。
  3. 陰虛火旺型:症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陰虛則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治當滋陰降火。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對此症治療多從補腎固精著手。補中益氣湯配合縮泉丸乃經典配伍,適用於中氣下陷兼腎氣不固者。然需注意辨明寒熱虛實:

  • 腎陽虛者,可加用金鎖固精丸
  • 陰虛火旺者,宜選知柏地黃丸
  • 兼見濕熱下注者,當先清利濕熱,後圖固澀

相關概念辨析

溺後漏精與滑精雖同屬不固之證,然前者特指與小便相關之精泄,後者則為無夢而遺之統稱。《醫宗必讀》將此類症狀歸於「遺精」門下,強調「有夢而遺者責之心火,無夢而遺者責之腎虛」,而溺後漏精多屬無夢而遺之範疇。

此症亦需與白濁(小便混濁如米泔)相鑑別,後者多屬濕熱下注或脾虛氣陷所致,精液外泄非其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