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孔
溺孔,又稱尿道外口,為人體排出尿液之通道,屬前陰部分。中醫古籍《素問·骨空論》提及:「女子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此處「廷孔」指尿道內口,而溺孔則為其外顯之端,明確指出女子泌尿系統之結構關係。
在中醫理論中,溺孔與腎、膀胱經絡密切相關。《靈樞·本輸》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腎主水液代謝,膀胱儲存與排泄尿液,溺孔為膀胱氣化之終端,其開闔功能反映腎氣盛衰。若腎氣不足,或膀胱濕熱蘊結,可致溺孔開闔失常,出現小便不利、頻數或疼痛等症。
從經絡循行而言,溺孔所在之位與任脈、足厥陰肝經相涉。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前陰而行;肝經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故溺孔之疾,除責之腎與膀胱外,亦可能與肝氣疏泄失調、任脈氣血不暢有關。例如肝經濕熱下注,可致溺孔灼痛、小便赤澀,臨床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之。
此外,溺孔之狀態亦為診察疾病之要點。《諸病源候論》載,溺孔紅腫多屬熱證,分泌物稠濁則為濕熱下注;若老年溺孔鬆弛、夜尿頻多,多因腎氣不固。此類辨證,皆需結合四診,細察其因。
綜觀之,溺孔雖為局部之竅,然其生理病理與臟腑經絡相連,為中醫診治前陰疾病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