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死

中醫古籍中,「溺死」指因水淹窒息而亡之證候。《金匱要略·雜療方》早載其救治之法,後世醫家多據此發揮,並結合臟腑氣機理論闡明病機。

病機與病理

《諸病源候論·中惡病諸候》云:「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灌注府臟,其氣壅閉,故死。」水液自口鼻、毛孔侵入,內犯肺腑,阻遏氣機,致氣血壅滯,陽氣閉絕。肺主宣發肅降,水濕內停則肺失清肅,水道不通;心主血脈,氣閉則血行瘀阻,神明失守,終至陰陽離決。

古籍救治述要

歷代醫家對溺死之急救各有發揮,尤重「通氣泄水」之法:

  1. 《金匱要略》:首載倒水之術,強調及早排出體內積水,使氣血復通。
  2. 王肯堂《證治準繩》
    • 以牛背或凳倒伏屍身,控出積水。
    • 冬月以棉被裹體保暖,佐以皂角、生薑汁灌服,並以炒薑擦周身,溫通經脈以助蘇醒。
  3. 《壽世保元》
    • 撬開溺者口腔,橫置竹箸於齒間,防其閉口阻氣。
    • 令壯者背負溺者,屈其雙足倒懸,行走顛簸以利排水。

中醫理論延伸

此類急救法契合「開竅醒神」「溫陽行氣」之則:

  • 皂角:辛溫走竄,通關開竅,滌痰泄濁。
  • 生薑:辛溫發散,溫中逐寒,助陽氣外達。
  • 倒水法:仿「提壺揭蓋」之理,通上焦以利下焦,使肺氣宣則水道行。

綜觀之,中醫論溺死,首重氣機閉塞之病機,急救則以通陽泄水為要,兼顧溫復臟腑陽氣,體現「急則治標」之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