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血,又稱溲血、尿血,為中醫證候名,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塊,而排尿時無明顯疼痛之症。《黃帝內經》首載此證,《素問·氣厥論》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明確指出熱邪由胞宮下傳膀胱,可致小便不利兼見尿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溺血多與下焦臟腑功能失調相關,主要病機可分虛實兩端:

  1. 實熱證

    • 心火下移:心經火熱熾盛,下移小腸,迫血妄行,症見尿色鮮紅、心煩口渴、舌尖紅。
    • 膀胱濕熱:濕熱蘊結膀胱,損傷血絡,見小便短赤帶血、尿道微熱,舌苔黃膩。
    • 肝鬱化火:情志不暢,肝火內熾,灼傷脈絡,兼見脅痛、口苦、脈弦數。
  2. 虛損證

    • 脾不統血: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血溢脈外,症見尿血淡紅、神疲乏力、面色萎黃。
    • 腎陰虧虛:腎陰不足,虛火內擾,灼傷血絡,見小便短赤帶血、腰膝痠軟、舌紅少苔。
    • 腎陽虛衰:腎陽虧虛,固攝無權,血隨尿出,兼見畏寒肢冷、夜尿頻多。

辨證要點

溺血之辨證,首需分虛實:

  • 實證:發病急驟,尿血鮮紅,量多,伴熱象(如發熱、口渴、便秘)。
  • 虛證:病程較長,尿血色淡,反覆發作,伴氣血虧虛或陰陽失調之象。

相關古籍論述

  • 《金匱要略》提及「熱在下焦者,則尿血」,強調下焦熱盛為致病關鍵。
  • 《諸病源候論》分溺血為「內傷」與「勞傷」兩類,指出過度勞累可耗傷腎氣,引發尿血。
  • 《景岳全書》進一步區分:「溺血之病,多由心與小腸之火,或肝腎之陰虛。」

溺血與「血淋」有別,後者以小便澀痛為特徵,而溺血多無痛感,然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歷代醫家治療此證,實者清熱涼血,虛者補益固攝,並注重調理相關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