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溺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溺濁

定義與別稱
溺濁,又稱「便濁」,屬中醫證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類證治裁·淋濁》。其主症為小便渾濁不清,或如米泔,或夾凝脂,甚則伴有排尿不暢等表現。此證與現代醫學之「乳糜尿」、「前列腺炎」或「泌尿系感染」所致的小便混濁有部分交集,但中醫辨證更注重整體病機與體質關聯。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溺濁多與「濕熱下注」、「脾腎兩虛」或「氣化失司」相關,病位主要責之於膀胱、脾、腎三臟:

  1. 濕熱下注: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清濁不分而發為溺濁。濕熱偏盛者,小便多黃濁黏膩,或見尿道灼熱。
  2. 脾虛氣陷:脾主升清,若脾氣虛弱,水穀精微不得上輸,反下流膀胱,則小便白濁如漿,常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
  3. 腎氣不固:腎失封藏之職,精微外泄,可見溺濁日久不愈,尿色淡濁,腰膝酸軟,多見於年老或房勞過度者。

辨證分型
根據病性與兼症,溺濁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

  • 濕熱型:小便渾濁如膏,尿道澀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萆薢分清飲加減。
  • 脾虛型:溺濁色淡,勞累後加重,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濡弱。治宜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蒼朮難名丹
  • 腎虛型:小便混濁日久,腰膝酸冷,夜尿頻多,舌淡胖,脈沉細。治宜溫腎固澀,方選右歸丸桑螵蛸散化裁。

古籍論述
除《類證治裁》外,《景岳全書·淋濁》提及:「溺濁之證,有赤白之分。白者屬氣,赤者屬血。」指出溺濁可依色澤辨寒熱虛實。《醫學心悟》進一步強調:「濁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痰,瘦人多虛火。」提示體質差異與病機轉化之關聯。

相關概念辨析
溺濁與「淋證」皆有小便異常,但淋證以「小便頻急澀痛」為主症,溺濁則以「渾濁不清」為特徵,二者可並見(如「膏淋」),然病機重心不同。此外,「白淫」指男子尿末精液溢出,與溺濁之尿液全程混濁需予區分。

附方舉隅

  • 濕熱溺濁:萆薢、黃柏、石菖蒲、茯苓、車前子、蓮子心。
  • 脾虛溺濁:黃耆、白朮、升麻、益智仁、芡實、甘草。
  • 腎虛溺濁:熟地、山藥、山茱萸、菟絲子、覆盆子、煅牡蠣。

溺濁一證,貴在審因論治,標本兼顧,臨證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不可見濁即清利,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