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五指背皮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五指背皮法
捻五指背皮法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首載於清代《保赤推拿法》,其法以拇指與食指輕捻小兒五指背面夾縫處之皮膚,用以調理氣機、鎮驚安神,並改善濕熱鬱滯之證。
中醫理論基礎
五指背皮部位屬手三陰、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尤以井穴、滎穴分布密集。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經絡氣血未充,易因外感六淫或情志不調而致驚風、濕熱內蘊等證。捻動五指背皮可刺激經絡,調節相應臟腑功能:
- 鎮驚安神:五指末端為諸經之根,捻動可引氣下行,平息肝風內動,緩解驚嚇所致之躁動不安。
- 化濕清熱:透過刺激三焦經與小腸經所過之皮部,能疏通水道,促進濕熱之邪外泄,改善皮膚濕疹、煩躁啼哭等症。
操作要點
- 手法輕柔:以拇指指腹與食指側緣夾持五指背側皮褶,由指根向指尖方向輕捻,每指反覆3-5次。
- 辨證施術:
- 驚嚇者,可配合掐揉小天心、清肝經;
- 濕熱者,宜加推脾經、運八卦以健脾利濕。
臨床應用
此法適用於小兒夜啼、驚惕不安、手足心熱,或兼見皮膚濕疹黏膩者。其效在於通調經氣,使「邪有出路」,符合小兒推拿「輕靈透達」之治療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