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轉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捻轉補瀉

捻轉補瀉是中醫針灸補瀉手法之一,又稱子午補瀉。它是根據子午流注學說而來的,該學說認為在十二個時辰中,每個時辰有一個主導的經脈。根據這個理論,針刺時以捻轉向當令經脈的方向為補,以捻轉向非當令經脈的方向為瀉。

捻轉補瀉的手法是指在針刺過程中,以向左捻轉或向右捻轉的方式來區分補瀉。捻轉幅度、頻率和次數的不同可以分別達到補瀉的效果。一般來說,捻轉幅度較小(約180°)、頻率較慢、次數較少的手法被稱為補;而捻轉幅度較大(超過360°)、頻率較快、次數較多的手法被稱為瀉。

捻轉補瀉的作用包括調節經氣、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和止痛鎮靜。捻轉可以刺激經脈,使氣血通暢;同時也可以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此外,捻轉還能夠幫助扶正祛邪,增強正氣,消除邪氣;最後,捻轉還具有止痛鎮靜的效果,可以緩解疼痛和焦慮。

在進行捻轉補瀉時,需要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合的手法,不可盲目使用。此外,捻轉幅度不宜過大以避免損傷組織,捻轉頻率不宜過快以免引起不適,捻轉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引起疲勞,捻轉方向也要正確以避免產生相反的作用。

以下是捻轉補瀉的具體操作方法:

  1. 選擇合適的穴位。
  2. 消毒皮膚。
  3. 使用三棱針或毫針刺入穴位。
  4. 捻轉針體。
  5. 保持穴位固定,可以選擇留針或出針。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捻轉補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針灸補瀉手法,但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