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轉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轉補瀉法詳解
基本概念
捻轉補瀉法,又稱子午補瀉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中重要的補瀉技術之一。此法主要通過針體在穴道內的左右旋轉方向與操作方式來區分補瀉效應,屬於針刺手法中"動法"的範疇。
歷史淵源
此法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時期,《靈樞·九針十二原》已有"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的論述。至金元時期,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明確提出:「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奠定了捻轉補瀉法的理論基礎。
操作要領
補法操作
- 捻轉方向:多以向左捻轉(逆時針方向)為主
- 捻轉幅度:約180°左右的小幅度旋轉
- 操作頻率:節奏緩慢,每分鐘約60-80次
- 操作次數:反覆次數較少,通常7-9次
- 力度特徵:輕柔緩進,如"輕捻慢轉"
瀉法操作
- 捻轉方向:多以向右捻轉(順時針方向)為主
- 捻轉幅度:達360°以上的大幅度旋轉
- 操作頻率:節奏急促,每分鐘可達120次以上
- 操作次數:反覆多次,通常14-21次
- 力度特徵:重快有力,如"重捻急轉"
作用機理
從中醫理論分析,捻轉補瀉法通過不同方向的機械刺激,調節經氣運行:
- 補法作用:順經氣而行,激發經氣,促進氣血生化,適用於虛證
- 瀉法作用:逆經氣而行,疏泄邪氣,通調氣機,適用於實證
現代研究顯示,不同捻轉手法可影響局部微循環、神經傳導及生物電活動,從而產生不同的生理調節效應。
臨床應用
此法常與提插補瀉法配合使用,形成複合補瀉手法。在治療上:
- 補法適應症:氣血虛弱、陽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等
- 瀉法適應症:氣滯血瘀、邪氣壅盛、經絡阻滯等
相關理論
捻轉補瀉法與以下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 陰陽理論:左轉屬陽為補,右轉屬陰為瀉
- 子午流注:結合時辰經氣盛衰變化施術
- 經絡學說:順逆經脈走向調節氣血
此法與提插、呼吸、開闔等補瀉手法共同構成了中醫針刺手法的完整體系,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