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轉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轉法

捻轉法為針刺手法之一,屬行針基本技術,亦稱「捻法」。其操作以拇指、食指持針柄,通過前後往返旋轉針體,使針尖在穴位內產生柔和而持續的刺激,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

操作要點

  1. 持針與旋轉
    醫者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指腹輕捏針柄,左右來回捻轉。旋轉幅度宜均勻,通常每分鐘捻轉60~90次,角度控制在180~360度之間,避免過大導致組織纏繞或疼痛。
  2. 分型與應用

    • 補法:捻轉角度小(約90~180度),力度輕緩,順時針為主,多用於虛證。
    • 瀉法:捻轉角度大(約270~360度),力度稍重,逆時針為主,適用於實證。
    • 平補平瀉:雙向均勻捻轉,幅度適中,以調和氣機。
  3. 結合提插
    臨床常與提插法並用,先淺刺得氣後,邊捻轉邊調整針刺深度,以增強針感傳導。

作用原理

捻轉法通過機械刺激激發經氣運行,其效應與經絡理論密切相關:

  • 調暢氣血:旋轉動作可推動穴位周邊氣血流通,解除局部滯澀。
  • 誘導經氣:持續捻轉能引導「得氣」感(如酸、麻、脹)沿經脈擴散,強化治療效果。

臨床應用

此法廣泛用於各類針灸治療,尤擅長於:

  • 疼痛病症:如風濕痹痛、頭痛,通過捻轉疏通阻塞經絡。
  • 氣機失調:如胃脘脹滿、胸悶,配合特定補瀉手法以調節臟腑功能。

捻轉法為針灸核心技術之一,其細膩操作與辨證結合,體現中醫「微調氣機」的治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