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轉進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轉進針法詳解

基本概念

捻轉進針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屬毫針基本進針技術範疇。此法主要應用於特殊材質針具(如金銀質毫針)或特殊部位皮膚組織(如足底、手掌等角質層較厚區域)之進針操作。與快速直刺法相比,捻轉進針更強調手法之細膩控制與陰陽協調。

技術特徵

捻轉進針之核心在於「捻」與「轉」之協同作用:

  • :拇指與食指持針,施以輕柔旋轉之力
  • :針體沿縱軸作小幅度(通常不超過90度)往復旋轉
  • :在捻轉同時,施以均勻輕壓使針體漸次深入

此法符合《黃帝內經》「微旋徐推」之要旨,體現「柔中寓剛」的經絡調治理念。

操作要領

  1. 持針姿勢:採用「鳳眼持針法」,拇指內側與食指末節橈側夾持針柄,中指輕貼針身以穩定方向。
  2. 捻轉節奏:遵循「三捻一進」原則,即每捻轉三次推進一分(約0.3cm),保持「如蚊虻止」般輕靈手法。
  3. 力度控制:右手捻轉時,左手(押手)需配合「循、按、攝」等輔助手法,以減輕患者不適並引導經氣。

適應情況

  1. 特殊針具:質地較軟之金針、銀針,因彈性較大難以直刺時。
  2. 特殊部位

    • 角質層較厚處(如湧泉穴)
    • 皮膚緊張區域(如面部穴位)
    • 肌肉薄弱處(如頭皮穴位)
  3. 特殊體質:對針刺敏感者或氣虛體弱患者,可減輕進針刺激。

理論基礎

捻轉進針法深植於中醫經絡理論:

  • 符合《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微,在速遲」之說,通過緩慢捻轉實現「得氣而不傷正」。
  • 體現「通調經氣」思想,小幅度捻轉可激發衛氣運行,為後續補瀉手法奠定基礎。
  • 暗合「天人相應」之理,捻轉動作模擬自然界螺旋運動,促進人體氣血周流。

歷史淵源

此法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皇甫謐記載:「徐徐捻之,令入腠理」。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進一步闡述:「轉針如搓線之狀,勿令太緊」,指出捻轉應保持柔和均勻。清代《醫宗金鑒》則強調捻轉進針時需「手如握虎,心欲無為」,體現手法與心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