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子(亦稱「紙捻」、「紙釘」、「藥釘」)為中醫外科常用之吸膿引流器具,最早見載於宋代《衛濟寶書》。其形制與用法具獨特之處,於瘡瘍治療中發揮多重功效。

形制與製作

捻子多以韌性強、吸水性佳且不易腐爛之特製紙張裁製,傳統規格約為1.5×8平方釐米,經搓捻成細條狀。其長短須依瘡瘍竇道深淺調整,以確保能觸及病灶底部。部分臨床應用會於紙捻外裹藥粉(如提膿祛腐之「九一丹」、「五五丹」),以增強療效。

功能與應用

  1. 載藥透達:捻子可黏附藥粉深入瘡瘍內部,使藥力直達病所,尤適用於深部潰瘍或竇道。
  2. 引流排膿:藉紙質之吸濕性,引導膿液外泄,避免毒邪蓄積,促進瘡腔潔淨。
  3. 防粘隔開:置入後可撐開瘡口,防止皮肉過早黏合而形成假性癒合,降低復發風險。
  4. 探測病灶:透過捻子進入之阻力與方向,可判斷膿腔深淺、竇道走向及有無分支,輔助診察。

中醫理論依據

此術契合「祛腐生新」之外治原則,與《黃帝內經》「開門祛邪」思想相呼應。瘡瘍膿毒得泄,則氣血得通,新肉易生。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更詳述藥捻配伍之法,強調依瘡勢選藥,如腐肉多者用蝕腐之品,膿稀者佐以收澀。

捻子之運用,體現中醫外治法「簡、便、效、廉」之特色,迄今仍為傳統瘡科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