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白
病證名,首見於《嬰童百問》。指小兒排尿時,初下之色黃赤,稍待片刻後轉為渾白,或狀如米泔者。此症多與脾胃功能失調及濕熱內蘊相關,屬中醫「小便異常」範疇,其病機與「清濁不分」密切相連。
病因病機
- 乳食傷脾,濕熱下注:
小兒脾胃嬌弱,若乳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易損傷脾運。脾失健運則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反聚為濕濁,濕鬱化熱,濕熱相搏,下注膀胱,導致小便初黃後白,濁如米泔。此類證型多伴見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濕困中焦之象。 - 脾肺氣虛,清濁不分:
若小兒素體虛弱,或久病耗氣,脾肺氣虛,則升降失司。脾虛不能升清,肺虛無力通調水道,致使水液代謝紊亂,清濁混雜而下,表現為尿白。此類患兒常見面色萎黃、氣短乏力、易感外邪等氣虛症狀。
辨證論治
-
濕熱內蘊型:
- 主證:小便初黃後白,或如米泔,脘痞納呆,舌紅苔黃膩。
- 治法:健脾利濕,分清化濁。
- 方藥:選用胃苓丸(《丹溪心法》),合平胃散與五苓散加減,以蒼朮、厚朴、陳皮燥濕健脾,茯苓、澤瀉滲濕利尿,佐桂枝通陽化氣,共奏分利濕濁之效。
-
脾肺氣虛型:
- 主證:尿白日久,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易自汗,舌淡苔白。
- 治法:益氣升清,健脾固肺。
- 方藥:以補中益氣湯(《脾胃論》)為主方,重用黃耆、黨參補益脾肺之氣,佐升麻、柴胡升舉清陽,白朮、陳皮健脾燥濕,使清升濁降,小便復常。
相關理論延伸
- 與「淋濁」鑑別:尿白屬「便濁」範疇,與「淋證」之小便澀痛有別,然濕熱病機相似。明代《景岳全書》提及:「便濁者,小便混濁,白如泔漿,然與淋證之澀痛不同。」
- 臟腑關聯:除脾肺外,腎氣不固亦可致尿濁,如《諸病源候論》云:「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濁。」臨證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
此症常見於小兒,然成人若見類似症狀,亦可參照上述辨證思路,結合體質差異調整治法。歷代醫家重視從脾胃論治,強調「治濁先治脾」的原則,體現中醫「整體調節」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