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胞

1. 基本概念
尿胞為中醫學中的專有名詞,主要有兩種涵義:

  • 指膀胱:尿胞為膀胱的別稱,屬六腑之一,與腎相表裡,主司貯存和排泄尿液。《黃帝內經》稱膀胱為「州都之官」,強調其氣化功能與腎陽密切相關。
  • 指曲骨穴:唐代《千金要方》記載:「腹中滿,小便數數起,灸玉泉(中極)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此處尿胞指任脈上的曲骨穴(RN2),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主治小便不利、遺尿等前陰病症。

2. 尿胞(膀胱)的中醫生理功能

  • 主藏津液:膀胱接受由腎氣化後的津液,清者再吸收利用,濁者化為尿液。
  • 氣化排尿:依賴腎陽的溫煦與推動,完成排尿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腎氣不足,可致膀胱氣化失常,出現小便頻數或癃閉。

3. 尿胞(曲骨穴)的臨床應用

  • 定位與歸經:曲骨穴屬任脈,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恥骨聯合上緣。
  • 主治病症
    • 泌尿系統疾病:小便不利、遺尿、尿頻。
    • 生殖系統疾病:遺精、陽痿、月經不調。
  • 操作技法:針刺時需斜向下進針,深度約0.5~1寸;灸法多用於虛寒性病症,如《千金要方》以灸法治療小便頻數。

4. 相關中醫理論延伸

  • 臟腑關係:膀胱與腎通過經絡相互絡屬,腎氣不足可致膀胱失約,出現夜尿頻多;濕熱下注膀胱則見尿急、尿痛。
  • 經絡聯繫:曲骨穴為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交會處,肝經濕熱下注時,可刺激此穴以清利下焦。

5. 古籍文獻佐證
除《千金要方》外,《針灸甲乙經》亦記載曲骨穴主治「小便難」,而《類經圖翼》強調其調理下焦虛寒之效,進一步豐富尿胞(曲骨穴)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