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長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長令
在中醫理論中,「長令」為夏季生長之氣當令之時,與四時五運六氣相應,主司萬物生發繁茂之機。《素問·五常政大論》言:「長令不揚」,意指夏令生長之氣未能正常發揚,導致自然界與人體氣機升降失常。此概念與「五運六氣」學說密切相關,反映天地陰陽二氣於夏季的盛衰變化,並影響人體臟腑功能,尤以心、脾二臟為要。
理論基礎
- 與五運六氣之關係
長令屬火,對應夏季,為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主令之時。《內經》強調「春夏養陽」,長令之氣旺盛,則人體陽氣外發,氣血暢達;若長令不揚,則易見陽氣鬱遏,臨床可表現為身熱不揚、倦怠乏力、胸悶納呆等症,與濕熱蘊結或暑傷元氣之病機相關。 - 對臟腑之影響
- 心:心主火,通於夏氣。長令不揚時,心陽不振,易致心悸、煩躁、失眠等症。
- 脾:脾主運化,暑濕困脾則見腹脹、泄瀉。長令之氣失調,常伴隨土濕壅滯,影響脾升胃降之能。
-
與六淫之關聯
夏季本以暑、濕為主要外邪,若長令不揚,暑濕之邪更易內侵,形成「暑濕夾雜」之證,如《傷暑全書》所述「暑必兼濕」,臨床可見頭重如裹、口渴不欲飲等濕遏熱伏之象。
古籍論述延伸
《類經》註解「長令不揚」時,指出此為「火鬱之發」的前兆,強調氣機鬱滯後可能化火生風,衍生瘡瘍、發熱等病症。後世溫病學派亦重視長令氣候異常與「伏邪」關係,如吳鞠通《溫病條辨》論述暑溫伏邪,可追溯至夏令生長之氣受阻,邪氣內伏少陰。
臨床應用
中醫調理長令失調,常從「疏火鬱、健脾運」著手,用藥如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連、梔子清解鬱火,並配合針灸調理手少陰、足太陰經穴,以助氣機通暢。此類治法體現「因時制宜」原則,契合《內經》「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之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