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道

在中醫學中,尿道屬於下焦的範疇,為膀胱與體表相連的排尿通道,主要功能為排泄小便,與腎、膀胱、三焦等臟腑經絡密切相關。

中醫對尿道的認識

  1. 與膀胱的關係
    尿道為膀胱之延伸,中醫稱「溺竅」或「溲道」,是水液代謝的最終排出途徑。《黃帝內經》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說明尿道的通暢與否,依賴於膀胱氣化功能,而膀胱的氣化又受腎陽的溫煦推動。
  2. 與經絡的聯繫

    • 足太陽膀胱經:主司水液代謝,其經脈循行經過尿道所屬區域,若經氣不暢,可能影響排尿功能。
    • 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或濕熱下注,可能導致尿道不適或排尿異常。
  3. 與三焦的關聯
    尿道屬於下焦的一部分,《難經》云:「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下焦氣化失常,可能導致小便不利、淋濁等問題。

尿道相關的中醫病證

中醫認為,尿道功能異常多與濕熱、氣滯、腎虛等因素有關,常見證型包括:

  • 濕熱下注:小便灼熱、頻急,舌苔黃膩,屬淋證範疇。
  • 腎氣不固:尿頻、遺尿或小便失禁,多因腎陽虛衰,膀胱失約。
  • 肝鬱氣滯:排尿不暢、尿線細弱,伴隨情志不舒,與肝經疏泄失常相關。

中醫相關名詞

  • 溺竅:即尿道,專指排尿之出口。
  • 溲道:泛指尿液排出的通道,與膀胱相連。
  • 氣化不利:指膀胱與腎的氣化功能失調,導致小便異常。

綜上所述,尿道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結構,更與臟腑氣化、經絡運行緊密相連,其功能正常與否,反映了下焦氣血與水液代謝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