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精

定義與病機

尿精,又稱「小便精出」,是指精液隨小便排出的病證。此症主要由於腎氣虧虛,封藏失職所致。《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明確指出:「腎藏精,其氣通於陰,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說明腎主藏精的功能受損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從中醫臟象理論分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二陰。若因房勞過度、久病體虛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腎氣虧損,精關不固,則精液失於封藏,隨小便而出。此外,脾虛氣陷亦可加重此症,因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精微下泄。

臨床表現

尿精患者主要表現為:

  • 小便時可見精液混雜其中
  • 或於小便後有精液滴瀝而出
  • 常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腎虛症狀
  • 嚴重者可見面色晄白、精神萎靡

辨證分型與治療

1. 腎氣不固型

主症:小便時精液滑出,腰膝酸軟,耳鳴健忘,舌淡苔白,脈沉弱。 治法:補腎固精 方藥

  • 枸杞子散:枸杞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
  • 金鎖子丸:金櫻子、芡實、龍骨、牡蠣等
  • 聚精丸:沙苑子、蓮鬚、芡實、龍骨等

2. 脾腎兩虛型

主症:小便後精出,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腎,升陽固精 方藥

  • 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黃芪、人參、白朮、升麻、柴胡、益智仁、烏藥等

3. 陰虛火旺型

主症:小便時精出,伴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固精止遺 方藥

  • 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等

古籍論述

除《諸病源候論》外,歷代醫家對此證亦有論述:

  • 《張氏醫通》指出:「小便後精出,此腎氣不固,宜補腎澀精。」
  • 《醫宗必讀》記載:「精滑不禁,或隨小便而出,此下元虛憊,當大補腎元。」
  • 《景岳全書》強調:「遺精之證,有因勞倦而致者,有因色欲而致者,有因思慮而致者,總屬心腎不交,精關不固。」

預防調護

中醫強調「治未病」思想,對於尿精的預防,重在節制房事,避免過度勞累,保持情志舒暢。飲食方面宜選用補腎固精之品,如山藥、核桃、黑芝麻等。適當練習氣功導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亦有助於固護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