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孔

在中醫學中,「尿孔」又稱「尿道外口」,為人體前陰部位的重要竅道之一,屬「下竅」範疇。其生理功能主要與排尿相關,為尿液排出體外的門戶,與腎、膀胱經絡及氣化功能密切相連。

中醫理論基礎

  1. 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 腎與膀胱:尿孔的開闔功能受腎氣調控。《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說明尿液排泄依賴腎陽的氣化作用。若腎氣不足或膀胱濕熱,可能導致尿孔開闔失常,出現癃閉、淋濁等症。
    • 肝經循行: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肝失疏泄可能影響尿孔周邊氣血運行,引發排尿障礙。
  2. 病理表現

    •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膀胱時,尿孔可能出現灼熱、疼痛,或分泌物增多,常見於「淋證」(如熱淋、石淋)。
    • 氣虛不固:年老或久病腎虛者,因腎氣不攝,尿孔控攝無力,可見遺尿或尿後餘瀝。
    • 寒凝經脈:下焦虛寒時,尿孔開闔遲滯,排尿無力,甚則小便不通。
  3. 相關名詞辨析

    • 精竅:男性尿孔亦與精竅相鄰,但功能有別。中醫強調「精尿異途」,若相混則屬病理(如「精濁」)。
    • 陰竅:廣義泛指下陰諸竅,尿孔為其中之一,與「濁陰出下竅」理論相關。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及前陰諸疾時,論及尿道外口為「溲便之門戶」;《諸病源候論》則稱「小便孔」為水液外泄之通路,其異常多與「胞轉」「淋瀝」等病機相關。

尿孔雖為局部竅道,然其功能狀態實為全身氣化與臟腑協調的反映,臨床辨證時需結合整體觀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