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來
病證名,屬小兒遺尿範疇,專指夜間睡眠時小便不自覺排出之症。《古今醫統》明確指出:「小兒遺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遺尿也。又有尿來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謂之尿來也。」此段文獻揭示尿來之病機,與膀胱虛寒、氣化失司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尿來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腎氣虧虛、膀胱虛冷。夜間屬陰,陽氣內斂,若下焦虛寒,膀胱氣化無力,則水液失約,發為尿來。此外,脾肺氣虛亦可能影響水液代謝,因脾主運化,肺主通調水道,二者功能失調,水液不循常道,亦可加重遺尿。
辨證分型
- 腎陽不足型:常見夜尿頻多、小便清長,伴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遲。此型因命門火衰,膀胱失溫,水液不化所致。
- 脾肺氣虛型:症見尿來兼有氣短乏力、食欲不振,易感冒,舌淡胖有齒痕。此因脾不升清,肺不制水,下元不固而成。
- 肝經鬱熱型(較少見):尿來而尿色偏黃,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此屬肝失疏泄,鬱熱下迫膀胱,擾動水液。
治療原則
以溫補下元、固攝膀胱為主,依證型配伍:
- 腎陽不足:治宜溫腎固澀,方用縮泉丸(烏藥、益智仁、山藥)或桑螵蛸散加減。
- 脾肺氣虛:治以補益脾肺,方選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佐以黃芪、白朮升提中氣。
- 肝經鬱熱:宜疏肝清熱,方取龍膽瀉肝湯加減,酌加牡蠣、芡實以收澀。
其他療法
- 針灸:常取關元、中極、三陰交等穴,灸法尤適於虛寒證。
- 推拿: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按揉百會等手法,以助陽氣升發。
尿來一症,雖屬小兒常見,然其病機深涉臟腑氣化,臨床需細辨虛實寒熱,方能標本兼治。歷代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亦強調「小兒五遲五軟」與腎氣相關,可為尿來辨治之延伸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