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血

病證名,指血液從尿道排出而無明顯疼痛之症,屬中醫血證範疇。首見於《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又名「溺血」、「溲血」。其病機與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多因熱擾血絡、陰虛火旺,或脾腎氣虛、固攝無權所致。

病因病機

  1. 心火亢盛
    《醫學心悟》云:「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於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心火下移小腸,灼傷脈絡,血溢尿中,多伴虛煩不眠、舌咽疼痛等症。
  2. 肝火熾盛
    肝主疏泄,肝經鬱火下迫膀胱,血絡受損,可見尿血兼脅肋刺痛、口苦耳聾等症。
  3. 腎陰虧虛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尿血,溺竅病也。其原由於腎虛。」腎陰不足,虛火內動,灼傷絡脈,症見小便短赤帶血、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
  4. 脾腎氣虛
    久病或勞倦傷脾腎,氣不攝血,血隨尿出,血色淡紅,伴面色萎黃、食少便溏、畏寒肢冷等虛象。

辨證論治

  1. 心肝火盛證

    • 主症:尿血色鮮紅,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少腹脹滿,脈弦數。
    •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
      • 導赤散(生地、木通、竹葉、甘草梢)清心火、利小便。
      •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等)瀉肝經實火。
  2. 陰虛火旺證

    • 主症:尿血反覆,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方藥
      • 知柏地黃丸小薊飲子(小薊、蒲黃、藕節等)滋腎陰、清虛熱。
      • 保陰煎(生地、熟地、白芍、黃柏等)養陰清熱兼止血。
  3. 脾腎氣虛證

    • 主症:尿血淡紅,神疲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脈弱。
    • 治法:健脾益腎,益氣攝血。
    • 方藥
      • 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朮等)補中氣以統血。
      • 無比山藥丸(山藥、茯苓、巴戟天等)溫補脾腎,固攝下元。

相關疾病

尿血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腎結核、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或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區分實火、虛火及氣虛之異,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