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尿血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尿血穴

尿血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千金要方》,主治小兒尿血之症。其定位於第七胸椎(即至陽穴所在椎骨)兩旁各五寸處,左右各一穴。該穴之記載,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特定症狀與穴位對應關係的臨床觀察。

定位與取穴

尿血穴位於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陽穴)旁開五寸。傳統取穴法以患者正坐或俯臥,先確定第七胸椎,再旁開五寸(約合現代解剖學之肩胛骨下角水平線外側)。然需注意,古代度量「五寸」或與今之同身寸法有異,可參考患者手部橫指寬度(如四橫指為三寸)加以折算。

主治與機理

尿血穴之名直接反映其主治尿血症狀,尤見於小兒。《千金要方》載其用法為「隨年壯」,即艾灸壯數與患者年齡相同,此為古代灸療中針對小兒的常見手法。從中醫理論析之,尿血多因下焦濕熱、脾腎不固或陰虛火旺所致,而第七胸椎旁區域與膀胱經、督脈氣血相通,灸之可調節下焦氣機,清熱止血或溫固脾腎。

操作與配伍

傳統以艾灸為主,壯數依年齡而定。若配合針刺,宜斜刺或平刺,避開深層臟腑。臨床可配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等穴,以增強清利下焦或補益脾腎之效。

此穴雖載於古籍,然後世應用較少,現代針灸學多歸入奇穴範疇,其機理與療效仍有待進一步驗證。然其作為中醫穴位治療特定症狀的歷史實例,具備一定的文獻與臨床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