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捏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捏法

捏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與拿法相似,但強調將肌膚提起並進行捻動操作。此法通過刺激經絡與皮部,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之效,臨床常用於改善脾胃功能、調節神經系統及治療小兒疳積等症。

操作方法

捏法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1. 三指捏法

    • 以拇指與食指、中指指腹相對,挾提局部皮膚,雙手交替捻動並向前推進。
    • 特點:手法輕柔,適用於面積較小的部位,如背部、四肢等。
  2. 拳握捏法

    • 手握空拳,以食指中節橈側(近拇指側)與拇指指腹相對,捏起皮膚,雙手交替捻動推進。
    • 特點:力度較沉穩,常用於肌肉較豐厚處,如腰背部或小兒推拿中的「捏脊療法」。

中醫理論與應用

捏法通過對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物理刺激,作用於人體經絡系統,尤其是「皮部」與「絡脈」,達到以下效果:

  • 調理脾胃
    捏法能刺激背部膀胱經的脾俞、胃俞等穴位,促進脾胃運化功能,適用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

  • 安神定志
    通過捏脊或背部操作,可調節督脈與膀胱經氣血,緩解失眠、焦慮等症狀。
  • 小兒疳積治療
    捏脊療法為小兒推拿常用手法,通過捏提脊柱兩側膀胱經區域(自尾椎至大椎),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治療疳積、發育遲緩等問題。

臨床搭配應用

捏法常與其他推拿手法結合,如:

  • 配合「揉法」加強局部氣血循環。
  • 結合「推法」沿經絡方向推動,增強疏通效果。

此手法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為要領,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症狀調整力度與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