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長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長髎
長髎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大全》,實指「禾髎穴」。此穴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為面部重要腧穴之一,臨床應用與經絡氣血調節密切相關。
定位與解剖
長髎(禾髎)位於人體面部,鼻孔外緣直下,與水溝穴(人中)相平處。具體取穴時,可於鼻翼外緣直下與上唇連線之交點處定位。其解剖層次為口輪匝肌,布有面神經分支及上頜神經分支,並有面動脈分支分佈。
經絡歸屬與特性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多氣多血,故長髎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之效。其性偏瀉,擅長清泄陽明鬱熱,尤適用於頭面五官疾患。
主治功能
- 鼻疾:長髎穴鄰近鼻竅,可宣通鼻絡,主治鼻塞、鼻衄(鼻出血)、鼻息肉等鼻部病症。
- 口面部病症:如口眼歪斜、面肌痙攣、牙關緊閉等,此穴能疏調局部經氣,緩解肌肉拘急。
- 中風急救:配合水溝、頰車等穴,可用於中風昏迷或面癱之急救,醒腦開竅。
刺灸方法
傳統針刺多以斜刺或平刺為主,進針深度約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為宜。古籍記載此穴一般禁灸,因面部血脈豐富,灸法恐傷津耗血。
配伍應用
- 配迎香、合谷,增強通鼻竅之效,治鼻塞不通。
- 配地倉、頰車,疏調陽明經氣,療口喎面痛。
學術考據
《針灸大全》以「長髎」為禾髎之別名,後世醫家多從其說。而「禾髎」之名,源自其穴位居鼻下,似禾苗之根須,與水穀之道相應,暗合陽明經「主津液所生病」之義。
長髎穴雖為別稱,然其臨床價值不減,體現中醫腧穴理論中「一穴多能」與「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